作者:刘中元
来源:老刘和他的学生们
每接手一个新班级,总会遇到家长提出让孩子走读的需求。若班主任持反对意见,似乎很容易站到家长的对立面。可事实上,学生是否走读,与班主任本身并无太多直接关联 —— 班主任无需负责学生的日常接送,也无需替代家长承担照顾职责。但凭借多年积累的真实走读数据,班主任往往更清楚:什么样的学生真正需要走读,什么样的学生并不适合走读。而我从多年观察与走读学生的实际情况中得出结论:就我们学校的学情而言,走读并非理想选择;至少在我所带的班级里,绝大多数学生都不适合走读。
我并非全盘否定走读这一形式。比如部分学生因身体疾病需特殊照料,走读是无奈却必要的选择;还有极少数学生因个性难以融入集体,无法适应寝室生活,走读也可作为折中方案。真正因 “寝室环境不利于学习” 而选择走读的学生少之又少;即便有家长本身具备专业教育能力(如自身就是教师),孩子走读或许不会产生太大负面影响,但也绝不可能仅凭走读就实现成绩的提升。
展开剩余68%主张走读的家长与学生,理由往往集中在三点:其一,认为学校洗澡不便,回家或在外租房能节省时间、提供便利,从而助力学习;其二,担心寝室人数多,会干扰自家孩子的学习节奏;其三,觉得家长能亲自做饭,让孩子吃得更营养,为学习提供保障。这些想法看似围绕 “学生舒适成长” 展开,可成长的本质恰恰需要跳出舒适区。长期处于安逸环境中的学生,面对困难时更容易退缩 —— 毕竟人的本性倾向于好逸恶劳、趋利避害,极少会主动拥抱挑战与磨砺。
然而,这些看似合理的走读理由,实则都站不住脚。学校人数多,洗澡确实需要占用一定时间,但只要做好时间管理,完全可以灵活调配:比如他人洗澡时,学生可利用这段时间完成洗衣、复习功课,或是向同学请教问题,把碎片化时间转化为学习与自我提升的机会。至于寝室人数多的问题,若学生能学会处理人际关系,集体生活反而会成为成长的 “助推器”。人本身就是群居生物,“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” 的道理在此处尤为适用 —— 学生间的相互交流、彼此借鉴,远比独自在家闭门学习更有价值。更何况,如今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源于孤独感,而集体生活正是治愈这种孤独的一剂良药,这一点往往被家长忽视。再看饮食营养,学校食堂完全能为学生提供充足且均衡的膳食,只要学生正常就餐,根本无需担心营养不足的问题。如此看来,支撑走读的理由其实都经不起推敲。
我不妨分享刚毕业一届学生的走读数据,以作佐证。高三伊始,班级有十来名学生选择走读,后来在我的劝导下,多数家长放弃了这一想法。最终坚持走读的 6 名学生中,2 人未达到本科线,3 人虽达线却仅考上民办本科,家长与学生均不满意;仅有 1 人考上一本,而即便不走读,以他本身的基础与能力,也完全能达到这一水平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那 2 名未达线的学生,曾在我的要求下短暂返校住宿,却又哭闹着坚持走读;反观同期与他们模拟考分数相近、选择留在寝室的学生,不仅顺利考上本科,其中 1 人还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。毕业时,有两位学生及家长特意感谢我当初反对他们走读 ——他们坦言,若当时选择走读,恐怕会重蹈那两名坚持走读学生的覆辙。
连续多届学生中,我都发现了类似的规律,并曾深入分析背后的原因。走读对家长的教育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,可绝大多数家长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:比如学生的手机管理、早恋预防、作息规律(避免睡懒觉或熬夜)等问题,都是走读学生中常见的隐患,需要家长以专业的方法与坚定的态度应对。但现实情况是,许多家长要么被孩子的意愿“牵制”,要么因教育方式不当引发亲子矛盾,最终反而影响了孩子的成长。这些问题,家长往往事前难以察觉,只是凭着一厢情愿的想法,误以为走读对孩子更有利。
学习本就是一场攻坚克难的旅程,更是一个人心理深层结构不断完善的过程。这既需要学生拥有坚强的意志,也需要他们具备不屈的精神力量 —— 而安逸与舒适,恰恰会磨灭这些宝贵的品质。家长满心期盼孩子能有好的发展,却在不经意间剥夺了孩子成长所需的 “磨砺机会”,这未免有些本末倒置。
以上仅为我基于多年班主任经验的个人见解,供各位家长与教育同仁参考。
发布于:河北省红腾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